为何玻璃行业展会越来越多,而我们去的越来越少?
新闻作者: 新闻来源:全球建筑装饰材料
但是展会经济越来越平淡,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原因也很简单:经过数年的开垦,草莽时代的市场拓荒已经结束,对于经销渠道而言,大多数企业已经没有空白市场,需要的是增加渠道的利用率以及渠道的黏性;由于产品的百花竞放,产品来源增多,很多经销商也不再将展会作为寻找产品的平台了。
虽然展会经济渐弱,但是仍然不失为一个较好的平台,否则一个企业如何构建大场景的竞合空间?特别是今年业内情况复杂,暗流涌动,虽然表面上不显,但是颇有几分惊心动魄的味道。一方面是经济下行,玻璃经销商投入谨慎,一些产品遇冷;另一方面企业都在拼命积攒自己的优势,以期拉开距离或者跟上队伍。
这样的撕扯间,就有两个分裂,一方面企业想找合适的展示平台,另一方面又不想参加常规的展会。
盛会的流水席,或许盛放之后就是今天的模样?
那么,为何今年企业参与度并不高?艾特建材营销总监认为,企业参展是为了展示形象,扩大影响力。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这个区域将是企业要重点发展的区域。
一、玻璃加工行业门槛低,行业竞争强度加剧。越来越多的人看到了装饰艺术玻璃这个特色行业,都一窝蜂地跻进来,况且门槛很低,奋战的混乱局面将是无法避免。同业过度扩张竞争,竞争对手竞相挤占市场份额。
二、产业科技创新力亟待加强。沙河玻璃产业经过近两年的转型创新发展,创新能力大有改观,有效专利数量连续两年位列河北省前茅,逐步增强了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同时仍面临着创新力量薄弱,众创意识不够的现象。
三、产业高技能人才储备不足。沙河市玻璃深加工产业起步晚、发展快,单体规模小,随着产业迅猛发展,高技能人才缺乏问题已经凸显,究其原因,就是职业教育的发展远远跟不上玻璃产业的市场步伐!行业一直以来由于职业教育的长期缺位,导致了技术技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加上沙河玻璃产业比较集中,人力资源问题也越来越严重,企业尤其是缺少既懂行业、又懂专业的管理型、营销型、技术骨干型人才储备,缺乏对员工的系统性培养和培训。
四、企业质量意识不强,未能构筑全面质量战略。质量是企业的生命线,是打造品牌的奠基石,是打开市场的通行证,更是提高客户满意度和留住客户的关键。但是一直以来,未能正真引起大家的高度重视。没有对产品质量问题进行统计分析,导致同类质量问题反复发生,不能及时和有效地抑制,既影响产品销售,又遭客户投诉。
五、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虽然沙河玻璃产业基地的玻璃深加工比例已超出全国平均水平,但是在高端平板玻璃、在智能玻璃等产业结构方面还远远不足,玻璃深加工比例还与欧美发达国家的水准,存在很大的差距。
六、产业整体经营水平亟待提高。沙河玻璃深加工企业的整体经营发展水平普遍较低,产业链条不长,品牌影响力有限,除了批量化、低成本加工能力比较强之外,其产品的精细化、高品质、综合技术加工能力还不如外地企业,普遍缺乏现代企业的高效管理。
七、产业融资渠道还需拓宽。全国玻璃深加工企业形态大多以小微企业居多,均处在资本市场的弱端,除了靠有限的商业信贷、资产抵押等渠道外,在权益融资方面,与产权、股权交易市场,风投、基金公司都基本对接不上,整体产业金融的活跃度还不够高。
八、信息情报把握不及时,缺乏对国内外玻璃深加工产业市场动态和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效研究。管理人员的忧患意识比较强烈,对玻璃市场竞争残酷性有了初步感受,因而对产品的生产和研发表现出一定程度的焦虑和关注。但是,从企业的角度看,对企业赖以生存的行业发展趋势的有效研究十分缺乏,因此也就无法对行业发展趋势作出有效调研和预测分析,从而导致行业运作战略近视眼和盲目跟从性。
九、产品开发战略重视不够,未能制订有效的产品开发战略。虽然十分重视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变化,并且经常根据销售第一线等职能部门所获得的市场信息选择重点产品的开发。但是,由于没有采用规范化的产品开发模式和科学化的市场营销方法,因而不能较为准确地发现、分析、选择和利用市场营销机会,以实现企业行业运作战略的预期目标。
十、市场营销模式老旧,缺少现代营销理念和方法。沙河市发展玻璃深加工产业占据区位优越、原料丰富、政策鲜明等优势,生产能力和生产成本很有市场竞争力,但在市场营销方面,大多数还是沿用“坐等客商上门”的传统营销模式,仓库里的滞销玻璃也就越堆越多了,很多企业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温水煮青蛙”故事中的那只可怜的小青蛙。
总结下来,沙河玻璃产业基地无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是生存在一个“与狼共舞”的充满激烈竞争的环境里。为了生存发展,首先企业得把自己变成一匹强壮的“狼”,才能与竞争对手抗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
(声明:本文文字转载、图片收集自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我们将在最短的时间内删除。)